ECFA將使兩岸同蒙其利
ECFA將使兩岸同蒙其利
張平沼理事長接受廣州日報專訪 指解開「大鎖鍊」有助台灣開拓國際市場
大陸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於7月8日專訪商總張平沼理事長,針對ECFA有何優惠措施、會給企業帶來哪些機遇及影響等問題發表看法。張理事長首先簡介商總的組織架構,表示商總現有79家團體會員,大至金融、保險、證券、期貨….,小至中藥、西藥、理燙髮、廢棄物處理….,業態幾乎無所不包,總會員家數超過140萬家。由於台灣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七成,是提供就業、穩定社會經濟的重要力量。商總代表的商業及服務業,已經與工業、製造業成為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雙引擎」。業者受限於台灣經濟規模較小,亟思向外尋求發展機會,目前前往大陸發展的企業類型以批發、零售及餐飲居多,因多屬中小企業型態,非常需要政府協助及輔導,企業體才能繼續成長茁壯。不過業者強項在觀念創新、腦筋靈活、致力創新研發,懂得消費大眾的需求所在並順應潮流,因此經營得有聲有色,例如大潤發、丹尼斯百貨、永慶房屋仲介、85℃….都享有相當高知名度。
他表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有劃時代意義,台灣經濟主體性在兩岸交流過程中不但沒有損傷,反而因建立正常化、制度化協商管道而更加確立,兩岸也進入實質互不否認階段。大陸將下調539種台灣商品的進口關稅,並在3年內取消商品關稅,台灣同樣將將削減267種中國大陸商品的進口關稅。大陸同意對台灣開放11項(包括金融服務業3項、非金融服務業8項);台灣則同意對中國大陸開放9項(包括金融服務業1項、非金融服務業8項),依據協議展開後續4項單項協議的協商,投資保障協議將優先展開協商,將就一、投資保障機制;二、逐步減少雙方相互投資限制;三、促進投資便利化;以及四、提高投資相關透明度等四項議題,進行協商。兩岸的海、空運業者將可在互惠原則下,享受相互免徵營業稅及所得稅的優惠,以解決兩岸船舶運送業及民用航空運輸業所面臨之兩岸雙重課稅問題。從ECFA早收清單觀察,大陸讓利最多的項目是在金融業部分。台資銀行大陸辦事處升格為分行的等待期由兩年縮短為一年,經營人民幣業務亦從設立分行三年、最近兩年獲利,縮短為設立兩年、一年獲利即可。比CEPA的2年、WTO的3年要短,也比原先所預期的協議結果更為優惠。兩岸金融業的「結盟」合作將加速運作,對銀行業來說是項大利多。
行政院吳敦義院長日前邀宴六大工商團體理事長,席間詢問對ECFA的看法及想法,決定請張理事長擔任召集人,將分別拜訪立法院和國民黨、民進黨、無黨籍三個黨團組織,表達希望儘速通過之意。由於已經主持過至少十場次宣導會,張理事長對記者表示,以往兩岸交流成果雖然豐碩,但畢竟並未正常化,走向制度化才能開創新里程碑。台灣是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外貿出口是台灣的生命線。土地僅三分之一可供居住和生產,又無石油、礦藏等天然資源,市場規模太小,必須開闢對外貿易關係,實為保障生存與發展經濟必走之途。
張理事長表示,台灣和大陸於2000年時先後加入WTO成為會員,但杜哈回合談判各國意見紛雜迄無成效,故雙邊會談逐漸興起,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南美自由貿易區及東協十國陸續成立,短短數年完成270餘個FTA簽署。舉東協(大陸稱為東盟)為例,十國裡最進步的新加坡幅員太小,泰國則紅衫軍、黃衫軍衝突不斷政局紊亂,+1(中國)後立即產生「質變」,因為中國經濟崛起可以居於領導地位,動協10+1的總部即設在廣西南寧。他在20年前演講時就已說過: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此話還遭部分媒體批評稱「張平沼在北京說夢話」,但觀諸今日,有誰還會說這是夢話呢?!台灣必須與國際接軌,與中國改善關係才能救經濟。FTA屬於一對一的雙邊簽署,較為方便且容易達成,台灣和中美洲邦交國訂有5個FTA,貿易額尚不到台灣外貿總量的千分之二。
新加坡是第一個想和台灣簽訂FTA的國家,另還有幾個國家表現出相當濃厚的興趣,但因大陸阻撓而告終。馬政府上任後大幅改善兩岸關係,希望「化阻力為助力」,現在陸方釋出善意,實為兩岸美事一樁。馬總統競選時的政見之一即為簽訂兩岸自由貿易協議,原訂名稱為CECA,與新加坡和澳洲簽署的經貿協議CECA相同,但與CEPA不同,張理事長當時是總統府資政,在總統府建議不要用CECA,以免因與CEPA相近而遭有心人士利用,應考量會被戴上「紅帽子」。前任經濟部長尹啟銘與他商議用ECFA取代,張理事長認為唸起來和台語諧音「ㄟ擱發」具有繼續再發的好兆頭,後來經馬總統確認後方始決定。
大陸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唐煒來台拜訪時,曾說兩岸簽協議名稱絕不能是FTA,張理事長立刻回敬一句:也絕不能是CEPA,雙方都不希望協議名稱牽涉到敏感話題。很多國家都等著和台灣簽貿易協議,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台灣欲與無邦交卻有大貿易量的國家簽協議,就必須打開大陸這道鎖,而FTA之類的名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實質內容。
如果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貿易協議會有「讓利」的好康嗎?結果當然不可能。又有人說台灣產業會逐漸解體,張理事長認為當然不能只將焦點關注在不利的部分,例如石化工業有很多產品不在早收清單中,為達到幫助弱勢產業目的,未來可以繼續進行協商,大陸方面也體諒台灣處境,否則例如家電業、毛巾業等產品開放進口必將造成嚴重傷害。轉型或提升附加價值很重要,可能是弱勢產業必須要走的路。張理事長說台灣腳踏車平均出口單價500美元,比大陸多一倍,而他的企業設在東莞的旗艦店,最貴的腳踏車要價5萬元人民幣,雖然東莞出貨量是台灣的三至四倍,但營業額卻差不多。又例如法藍瓷(FRANZ)不僅是賣瓷器,更是賣藝術品,所以業者應尋求改變和突破才能因應衝擊。張理事長談到台灣60、70年代實施了十餘年的「獎勵投資條例」,再到80年代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以及甫通過三讀不久的「產業創新條例」,範圍涵蓋服務業,有創新即有優惠措施。
記者想瞭解ECFA的簽署會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張理事長說ECFA在國際間逐步形成良性循環效應,台灣希望向全球招商,目前已經鎖定日本、新加坡、香港與歐美地區進行佈局。歐商、美商及日商最近都紛紛向我方高層表達,有興趣來台尋找投資機會,與台灣合作攜手搶佔大陸龐大內需市場。台灣政府將加速推動建立「兩岸三地金融服務平台」,希望國內銀行業者能把原有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海外分支機構與大陸分支機構整合,建立完整的金融服務平台,進一步吸引外商、台商以台灣作為「資金調度中心」。政府同時會把「高科技與創新產業籌資平台」列為金融服務業的發展策略,鞏固台灣在亞太市場的重要地位,希望兼顧國內金融市場,同時以大陸市場作為國際跳板。金融產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創新」,打破傳統侷限的經營方式。西進大陸市場雖然重要,如何將在地金融產業做得更好同樣也非常重要,才能有更多的資本用於開拓國際市場。
哈佛商學院一位知名教授說,後ECFA時期台灣有較好的機會,大陸內陸城市也有很大商機。台灣與大陸同屬「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本乎WTO精神,兩岸都可創造公平貿易的平台。ECFA最重要的意義是兩岸產業能夠發揮整合效應,在全球產業分工找到更有利的優勢地位,共同迎接全球性競爭,如同蕭副總統所言,兩岸絕對可以聯手賺世界的錢!舉海運業為例,兩岸業者過去在集裝箱方面進行合作,可以將合作關係擴大到物流業。還有風力發電等「潔淨能源」和「再生能源」產業,都可以透過兩岸合作發展,進一步發掘商機。未來在服務業市場進入方面,陸資企業進入台灣市場,可以學習台資企業的know how,推升服務品質進入新的里程碑,雙方可說同蒙其利。
張理事長指出,「後ECFA」名詞並不恰當,應該正名為「ECFA簽訂後的後續發展」,ECFA定下架構、框架,解開大陸這個「大鎖鍊」有何不好?有人說害怕「傾中」,那有機會與各國洽簽FTA分散市場,卻為何要持反對意見?實在是很沒有道理!台灣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已經累積了佈局全球的能力,大陸正在經濟起飛,台灣能提供優質且平價的商品及服務,可滿足大陸或歐美新興市場的需要。康師傅、統一、捷安特、宏碁、華碩等在國際間都很有名氣,預期不出10年,台灣在品牌方面的努力就可展現出具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