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台灣商機」研討會  期許國人對自己要有信心  

20110518

 

「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台灣商機」研討會台北場次,於5月18日在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辦。在圓桌論壇階段,主辦單位國貿局、海基會和台北大學,邀請到兩岸知名的企業家和學者、專家共同參與,與談人有: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財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金河、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中國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教授常修澤、大陸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教授俞建國、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長殷存毅,由前經濟部長、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董事長陳瑞隆擔任主持人,討論主題為:大陸十二五規劃對台商之挑戰與機會、台商應如何切入並掌握先機、台商應如何重新定位與重新佈局、兩岸應如何分工合作創造雙贏、未來兩岸投資與貿易關係之發展趨勢等,現場吸引來自各界多達三百餘人熱烈參加。

陳瑞隆董事長指出,大陸國家政策到哪裡,預算及規劃就到哪裡,當十二五規劃綱要公布後,即廣受世界各國矚目,從出口導向轉變為內需導向,對台商既是機會亦是挑戰。目前大陸網路消費金額高達4,500億元人民幣,電子商務達4兆人民幣,此種以科學方式推動內需規模,潛藏著極大的商機。

20110518-2

 張平沼理事長首先表示,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共16篇、62章、118頁,全文6萬多字。以「包容性增長」為目標,期望由消費帶動經濟成長、追求區域均衡發展,成為兩岸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的重要標的。大陸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全球消費市場,必然將對台商造成衝擊,台灣應加速產業結構升級,除了產業自己要自立自強,政府也應盡力協助中小企業排除障礙,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與加值發展。十二五期間,大陸居民收入年增率目標在7%以上,但2015年大陸最低工資標準要比2010年漲幅超過8成,表示未來勞工工資上漲速度,勢將比經濟增長大約快了一倍,台資企業無可避免將持續面對勞動成本上漲的沈重壓力,連帶的人民幣升值、勞動成本上漲、與中外廠商競爭加劇,這些都是台商轉型升級的挑戰和壓力。大陸內需消費市場,5年高達135兆新台幣,金融、現代物流、商貿、旅遊業、連鎖業有好機會,很可能成為台商經營的亮點所在。

 近年維繫台灣的經濟成長,相當程度是建立於台商在大陸設廠然後出口的代工模式,這種模式不僅為大陸創造極多就業機會及可觀外匯收入,同時也讓台商有機會晉身跨國企業。張理事長說2、30年前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對外匯需求殷切,政策大力推動產品出口,他與江澤民主席在中南海會面時,江澤民主席詢問兩岸外匯存底數額,當時台灣外匯約800億美金,大陸將近200億美金,江主席說台、港、中所有外匯加起來還不及日本,但曾幾何時20年過去,大陸外匯存底增加120倍高居全球第一。因大環境改變,台商被迫遷至大陸設廠發展,台商憑恃專長很多因此賺了錢,企業規模也大幅擴增,但現在大陸國民所得增加、消費力提升,工資不斷成長,已不再是廉價的勞工市場。十二五將由外銷出口轉為內需為主,台商應如何把握是個機會,要如何避免衝擊則是挑戰。

 張理事長特別提到,「十二五規劃」的兩岸專章中,雖強調兩岸產業合作的具體方向,但並未明文列舉雙方可合作發展的「項目清單」,有必要繼續補充使之更明確,希望大陸發委會三位專家訂出更具體細目以求得落實。大陸台商技術和管理方面能力優越,在大陸未來產業發展必能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很多台商在開發大陸內需市場時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有待政府適時伸出援手,利用兩岸協商爭取更多政策優惠,塑造一個較為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大陸環境改變,台商生產經營方式也應隨趨勢轉變,大陸工廠中階幹部每月流動率約5%,是台灣的12倍之多,拿到證照後便離職找更高薪職位,台資企業等於是訓練、培育工程師的機構。

 張理事長同時認為,「十二五」是大陸金融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台灣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經驗豐富,而大陸相關機構相對仍在成長階段。台灣有專門的銀行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在協助中小企業取得銀行貸款方面大有貢獻,累積的經驗對大陸政府部門和銀行、企業都具有很高參考價值。台資銀行在貸款、財富管理、消金等方面有豐富經驗、技術和人才,具有比較優勢,同時也具有非常強的產品創新能力,結合大陸市場可達到優勢互補目的。現在兩岸關係良好,並已簽署ECFA今年起開始實施,雙方經貿合作機制正逐漸強化。台商轉型升級最大的困難在於品牌和通路,今年2月16日正式成立的「台灣行業領導品牌企業聯盟」,是由商總輔導成立,希望台商在13億人口的市場能建立兩岸共有品牌,再建立優質的世界品牌,聯盟積極協助台灣領導品牌取得大陸「馳名商標」,以「強化台灣、連結兩岸、佈局全球」為三大主軸,展現為台灣企業推銷台灣品牌之決心與作為,可為台灣企業擴張經營規模、進而走向世界品牌,獲得更強動能。

 張理事長說他22年多前開始推動兩岸交流,當時並未前往大陸投資,為的並非自己的事業,而是為台灣產業前途奔走。大陸經濟規模比台灣大太多,但台灣仍有生存之道。去年南京舉行「台灣名品展」盛況空前,自從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發生後,台灣製產品極受大陸民眾喜愛。大陸建立起十二五架構,內部細項就是台灣的商機,如同一棟房子蓋好建築體,裡面的設備、裝潢需要繼續裝設一般,他期許國人對自己要有信心。

 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教授常修澤表示,大陸下鄉措施是「速效救心丸」,是遇到困難的權宜之計,並非根本解決之法,應該研究“常效機制”何在並加以研究和掌握。大陸經濟發展階段正在悄悄變化,目前已進入“人為”發展新階段,出現人民不滿低工資、低待遇的系列新問題,有新的追求目標,不僅對於物質,還有了對精神、文化、尊嚴、健康及政治的需要。從外需到內需,內需當中的投資和消費,又以消費為主,消費當中的政府消費和民眾消費,又以民眾消費為主,政策目標希望從提高收入、減少貧富差距著手,讓人民有消費能力,同時也要敢消費,要「敢消費」就必須建立保障福利制度,最後還要能安全消費,使人民能放心地消費。常修澤給台商提出幾點建議:1.將大陸新需求與台灣醫療照護、環境保護產業等經濟優勢結合,找出結合點揚長補短發揮優勢。2.無論產品或服務,應力求品牌化、網路化與規模化的「三化」工作。3.不只注重實業投資,還要關注資本投資及產權投資。4.兩岸攜手赴國外找尋資源開發。

 財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謝金河董事長舉「富士康」和富士康倒過來唸的「康師傅」為例,兩家企業名字顛倒,營業型態也相反,富士康利用廉價勞力大量出口開始出現經營虧損現象,康師傅生產民生物品則不斷賺錢。生產型態正進行革命,高科技業快速傳統化,而傳統產業正逐漸科技化。高科技業靠幾十萬工人在生產線裝配,傳產的康師傅以自動化機器1分鐘生產60包方便麵,這種轉變影響非常大,台商應儘速找到定位。

 大陸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教授俞建國指出,大陸有7大新興戰略產業,台灣有六大新興產業,面臨的「挑戰」是大陸各地都在從事中央鼓勵的項目,一窩蜂要推動支柱型產業,可能產能過剩導致過熱風險,或許會重演以前發展風力發電的情形,但若退縮不敢前進就可能沒有發展機會。面臨的「機會」是要掌握精準,台灣應組團拜訪大陸發改委,瞭解應如何配合戰略型新興產業,以及赴各省市考察交流各地的優缺點,更準確地找尋商機。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說,台灣佔大陸GDP比重從過去15~20%,快速下降至7~8%,台灣服務業縮短了大陸的學習曲線,軟實力和加值服務未來可典範轉移,有效協助大陸轉變,也應加強年輕一代對彼此的認同。欲使商機能夠兌現,王健全提出5點建議:1.大陸2020年經濟規模將超越美國,台商如何參與及介入產業鏈必須先思考。2.除與大陸中央政府合作,還必須與地方政府達成協議。3.台灣市場機制要與大陸搭上線並不容易,可透過兩會協商等多方面途徑有效促成。4.搭橋、試點應有良好機制,不妨以共同基金、參股等方式加速達成。5.台灣對大陸投資必將擴增,要加深雙方認同並搭上國際化列車,使資金和人才回流。

 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長殷存毅表示,未來5年大陸城市化會有大發展,但與先進國家差距仍大,台商有很大機會,台灣的中小企業、服務業、精緻農業都有助於城市化進展。大陸地方政府大多好高騖遠,對台灣資訊瞭解不夠,與企業界交流高來高去但瞭解程度不夠,他建議台灣企業家不要只停留在沿海地區,切勿只守著長三角和珠三角,還應放眼三線城市多進行交流,否則一線城市競爭愈大,路也愈走愈窄。

 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指出,十二五對台灣是大機會,背後也有不少挑戰,2000年時大陸排名全球前500強的企業有8家,2010年已達44家,過去十年產業發展令大陸企業壯大,在各領域有了一定地位,對台灣企業當然形成壓力。經濟部曾調查台商在大陸市場的主要競爭對象,超過5成台商指是大陸企業,分別為價格、仿冒與通路的壓力。大陸未來戰略調整,計畫促進產業技術再造和提升,在零組件、原物料及高端技術領域方面對台灣的需求將擴增。整體經濟將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包括專業設計、研發等服務,開放台灣企業可前往大陸營業,也開放陸商可委託台商進行設計。搭橋專案及LED等議題,台灣可建立互補互利機制,企業有相當大發展空間,不過如何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建立有利機制,是需要繼續探討的重點。蔡宏明副秘書長也表示,大陸老齡化社會來得快速,台灣擅長的科學中藥和中草藥照理說應該很有機會,但是大陸衛生管理單位將之視為新藥,市場進入有法規限制,兩岸應深入探討這方面的議題。十二五各項規劃即將出台,如何定位令人好奇與期待,需要透過雙方政府共同投入,才能創造互利雙贏。

 圓桌論壇最後階段,與會者對兩岸金融、碳交易以及台灣面臨的危機紛紛提出詢問,獲得與談人們詳細解說,台北場次活動圓滿落幕。

 

20110518-3

 

20110518-4

 

20110518-5

 

20110518-6